新闻快讯
    当前位置: 本站首页>>新闻快讯>>正文
    新闻快讯
    2025年02月27日 14:20
    十载同行,共绘未来 帕德博恩孔子学院举办十周年庆典活动

    (通讯员 孙超冰 李欣越)2025年2月22日,帕德博恩孔子学院十周年庆典在帕德博恩市剧院隆重举行。中国驻德国大使馆教育处公参黄伟,帕德博恩市市长米夏尔·德莱尔,前市长、威斯特法伦孔子友协理事长海因茨·鲍斯等中德政要、教育界人士、德国境内十所孔子学院院长、社会各界代表和孔子学院优秀学员等齐聚一堂,共同见证这一重要时刻。

    回顾与展望

    当日下午15时,庆典首场活动正式开始。海因茨·鲍斯在致辞中回顾了孔子学院创立之初的艰辛与坚持,并对所有支持帕德博恩孔子学院发展的合作伙伴表示感谢。

    海因茨·鲍斯致辞(左上)、黄伟致辞(右上)、沈玉龙致贺词(左下)、理查德·埃布发表演讲(右下)

    黄伟在致辞中充分肯定了帕德博恩孔子学院在推动中德友好关系、促进文化互鉴中的积极作用。他强调,孔子学院不仅是中德交流的桥梁,更是德国人民了解中国的重要窗口。他特别感谢孔子学院中方合作院校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多年来的支持,为孔子学院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学术基础和高质量的师资团队,对促进中德教育合作起到了重要作用。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国际合作与交流部部长沈玉龙以视频的形式祝贺孔子学院成立十周年,他表示,过去十年,帕德博恩孔子学院不仅是一座语言教学的殿堂,更是连接中德友谊的桥梁,这离不开帕德博恩市政府、威斯特法伦孔子友好协会、帕德博恩大学和德国民众的大力支持。未来,双方将携手探索更加多元与深入的交流形式,共绘文化共融的新篇章。

    随后,中德跨文化资深专家理查德·埃布以《跨越时空的智慧:孔子思想与当代社会的对话》为题发表演讲,深度剖析了孔子思想的现代价值,引发了在场观众的深思与共鸣,进一步加深了德国民众对孔子及孔子学院意义的理解。

    仪式的最后,帕德博恩大学副校长、孔子学院德方副理事长西蒙娜·普罗布斯特为海因茨·鲍斯颁发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授予的荣誉证书,感谢理事长为中德关系做出的巨大贡献。

    音乐与文化共奏友谊华章

    庆典音乐会于下午17时拉开帷幕,米夏尔·德莱尔致开幕词。他在致辞中高度评价了帕德博恩孔子学院在促进中德友谊、推动语言与文化交流中的积极作用。他特别提到,此次德国境内孔子学院院长们齐聚庆典,充分说明了孔子学院大家庭的团结与合作,也展现了中德文化交流的广阔前景。

    米夏尔·德莱尔致开幕词(左上)、庆典音乐会现场氛围(右上)、中德嘉宾合影(左下)、在德孔院中方院长合影(右下)

    本次庆典音乐会由帕德博恩孔子学院优秀学员莉亚·敦克尔主持,对所有公众开放。长达90分钟的表演融合了中西音乐和艺术元素,有来自伦敦的泰晤士春潮乐团(Thames Spring Tide Ensemble)的倾情演奏,有琵琶、二胡、古筝与西方钢琴的碰撞,有清丽优美的舞蹈表演,为观众带来了耳目一新的视听享受。在音乐会尾声,女高音歌唱家段晓彤一袭红裙,怀抱玫瑰,用一曲《我的唇吻如此炙热》将全场的气氛推至高潮。在返场节目中,嘉宾倾情献上了《茉莉花》和《青春舞曲》,全场观众自发起立,用经久不息的掌声向表演嘉宾致以最热烈的敬意。现场洋溢着温馨与感动,彰显了音乐跨越语言与文化的无尽魅力。

    乐器演奏(左上)、舞蹈表演(右上)、男女高音合唱(左下)、女高音歌唱家段晓彤独唱(右下)

    十年历程,未来可期

    自2015年成立以来,帕德博恩孔子学院始终坚持“语言是沟通的桥梁,文化是心灵的纽带”的理念,开设了从初学者到高级水平的汉语课程,并积极组织“汉语桥”比赛、语言交换计划及奖学金项目。此外,学院还通过书法、国画、茶艺、传统节庆等活动,成为当地民众了解中国文化的重要平台。

    孔子学院中方理事长、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校长张新亮为帕德博恩孔院发来十周年寄语:

    “十年来,学院致力于推广汉语教育,传播中国文化,为增进各国间的理解和友谊架起了坚实的桥梁。未来,期待孔子学院继续拓展文化交流的广度与深度,为全球教育合作注入新的活力,书写更加辉煌的篇章!”

    此次庆典不仅是对过去十年历程的回顾,更是对未来合作的期许与承诺。帕德博恩孔子学院将以十周年为新起点,继续加强与中德各界的合作,推动更多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文化交流项目,为推动两国友好关系作出更大贡献。

    上一条:陕西省台办来我校开展调研
    下一条:乌兹别克斯坦数字技术和人工智能发展研究所所长一行来校访问

    关闭

    联系电话:029-81891022 传真:029-81891671 邮箱:fao@xidian.edu.cn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西沣路兴隆段266号 技术支持:西安聚力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国际合作与交流部       版权所有